這幾天的國際政治氛圍及市場的波動令人措手不及,隨著美國在關稅政策上的反復無常,不確定性逐漸升高,也讓我對於目前的資產配置有了新的想法,在此紀錄。
美國是否仍是安全的投資選擇?
目前的對於市場的配置比例是70%美股,30%台股,美股部分以VOO為主力,搭配部分個股,台股則是配置在0050。
然而,這幾天可以觀察到美債殖利率上升、美元走弱,與美債、美元應作為避險資產的理論不相符,投資者似乎正在撤離美元資產,市場上出現「美國是否仍是安全的投資選擇」的疑慮。
我原本未考慮配置非美國市場,但觀察這幾天的局勢,覺得有將非美元股票加入投資組合的必要,例如投資歐洲市場的VGK或新興市場的VWO。
與書籍的連結
散戶必讀經典《華爾街漫步》提到利用投資組合降低風險的重要性,投資組合理論是由哈利.馬可維茲(Harry Markowitz)於1950年所提出,該理論指出,透過投資於非完全正相關的標的,就有可能降低風險。
應用於現代的投資,世界上各個經濟體的市場未必與美國同步,於投資組合中加入部分美國以外的市場,以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。書中引用1970年至2019年的數據以說明跨國分散投資的好處,數據顯示於投資組合中加入歐洲、澳洲及遠東已開發國家(MSCI EAFE)的年報酬將高於100%美國標普爾500股票,雖然100%美國標普500股票的風險低於100%MSCI EAFE股票,但18%MSCI EAFE股票加上82%標普爾500股票的風險卻低於100%美國標普500股票,也就是說:
報酬:100%標普爾500股票<18% MSCI EAFE股票+82%標普爾500股票<100% MSCI EAFE股票
波動程度:18% MSCI EAFE股票+82%標普爾500股票 <100%標普爾500股票< 100% MSCI EAFE股票
結論: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是18%國外股票,加上82%美國股票。
雖然這是利用50年前的數據,在全球化下各經濟體間的依賴程度已大幅提高,或許需要更新的資料才能證實投資組合理論是否仍能適用,但資金在各經濟體之間的流動確實可能造成市場間不同步的漲跌,我還是傾向於在投資組合中納入美國以外的股票。
在方向未明朗前,當個稱職的觀察者
這幾天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:是否該買進?還是應該按兵不動?
作為一個以長期投資為目標的投資新手,一切都還在摸索與嘗試的階段,目前的投資策略是定期定額買入美股VOO及台股0050(之後可能加入其他非美國及台灣股票),逢低加碼,就是這個「逢低加碼」困擾著我,現在究竟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?
日前看了Bloomberg對霍華.馬克斯(Howard Marks)的訪談,馬克思提到對於關稅我們無法測量(measure)關稅帶來的改變,因為measure隱含了量化(quantification )的概念,反之,應該思考的是衡量(guage)或思考未來的改變。我們現在正在經歷一場體系的變革,關稅意味著限制自由貿易與全球化,轉而鼓勵自給自足,而過去的經濟成長受惠於自由貿易帶來的效益極大化,如果課徵關稅,將無法繼續享受貿易帶來的好處,其中也包括了限制通貨膨漲(keeping a lid on inflation)。
此外,馬克思也提到通常我們會假設未來與過去的軌跡類似,以此作為決策依據,大部分時候是有用的,因為世界並未太多的變化,但當今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急速變化造成未來過多的不確定性,我們難以再依賴過去的觀察作為判斷的標準。
除了馬克思外, 雷·達利奧 (Ray Dalio)在X的文章提到,我們正處於貨幣、政治與地緣政治秩序崩壞的階段,應該要去觀察世界秩序的轉變與決策者們的行動。
或許,暫時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正解,長期以來運作的世界秩序正在被打破,正如同馬克思與達利奧所說,目前的世界秩序正在被重塑,不能再以既有的知識去判斷未來,培養觀察能力、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才是我現在應該做的功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