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工作後依然想離職

2018年,我第一次換工作。 

當時覺得在職場上得不到主管的看重,想藉由換到更好的職位、從事更專業的工作,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
為此我付出了很多努力,最後也成功得到理想中的職位,但我仍然不快樂,依然無法擺脫想逃離現狀的想法。

「職業倦怠」是我給出的解釋,認為只要休息就能緩解倦怠,因此我安排假日去戶外、去咖啡廳,偶爾出國旅行,但休息的時間雖然允許暫時脫離工作,卻短暫的休憩卻無法產生能量,我還是無法控制對於工作的各種負面情緒。

我開始思考,前次換工作時是不是做錯了什麼。

換工作不是逃避現實的方法

在上一個職場,我把所有的不快樂歸結於「外在環境」,認為都是因為主管不公平,讓我做沒興趣的業務,如果去了另一個職場,一定能找到成就感。當時的我沒有處理對工作的情緒,而是認為只要換了一份「更厲害」的工作,就能解決一切的問題。

這樣的決策模式或許源自於求學經驗,當個好學生,得到好成績,讓老師和爸媽高興。即便出了社會,依然依循過去的習慣做決定,慣性的將社會推崇的價值觀加諸於己,認為只要達成多數人眼中的成就,就能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
當時的轉職經驗,其實是一種逃避,對於曾經努力爭取而來的工作,如果承認這份工作不適合我,等於否定自己過去的努力,但假設能在同樣的產業「變得更強」,不但不需要承認曾經做了錯誤的職涯選擇,還能享受來自外在的肯定,例如薪水變多、得到他人的稱讚等等,聽起來是個聰明的選擇。

事實證明,這是一套自我陶醉的說詞,禁不起時間的考驗。逃離了前一個職場,只是將未解決的問題帶到下一個職場,同樣的問題再度浮現,依然擺脫不了強烈的「想逃離感」。

觀察與覺察: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

我覺得這份「想逃離感」源自於「個人時間的被剝奪感」,工作的時間佔據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,字扣除吃飯、睡覺,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時數少得可憐,尤其當我開始找到有興趣的領域後,更加劇這份被剝奪感。另外,工作帶來的壓力無形中延伸到私人生活,時常不經意的想起工作上的煩心事。

想到如此的職場生活是我將來三十幾年的樣貌,我感到困惑及恐慌,是否需要換工作?應該換什麽樣的工作,才不會又重複上一次的經驗?

這一次,我想回歸根本,在採取行動前先釐清「理想的生活方式」,以及尋找能夠支持理想的工作。

每個人對於「理想的生活方式」有不同的定義,隨著年齡與生活經驗增長,也會有不同的詮釋,我們無法過著別人的人生,但是可以透過觀察,覺察自己對周遭人事物的反應,就像閱讀小說,閱讀他人的閱歷,形成自身的價值觀。其中,「觀察他人如何進行取捨」對我而言尤其重要。人生是一連串的取捨,得與失都是必經的課題,藉由「觀察他人」得以反思自己是否願意做出同等程度的犧牲,以換取某部分的價值。

這幾年,我了解到,身邊的人大多選擇用時間換取金錢,將二十到六十五歲這段時間用於勞動,換取收入並累積資產,六十五歲後才能享受四十幾年來勞動的果實。我同意年輕時需要工作賺取金錢,但無法接受在目前的職場持續勞動至六十幾歲。正因為四十幾年的時間需要用於工作,更凸顯了工作內容的重要性,如果每天早上都抗拒著工作、下班時帶著滿滿的倦怠感,真的能保證六十五歲仍然健康嗎?如果工作的內容無法支撐個人成長,真的值得犧牲四十幾年自我探索與體驗的時間嗎?

對我而言,時間是更重要的資產,解放被綑綁的時間,將時間用於從事真心喜愛的事物,將自己的人生體驗與價值最大化。

回想上一次換工作的經驗,我沒有問自己想要什麽要的生活,而是將無法支撐自己理想生活的職業當作目標,並一頭栽進。「心無旁騖」並非壞事,但在決定深耕的目標前,看清方向或許更為重要,我們經常以社會加諸的價值觀為基礎,將某些受到外在肯定的事物作為目標,唯有撥開堆疊與纏繞的外在價值,發覺底層真正的「我」的想法,才能達成內心的滿足感。我明白到,下一次做重大決定前,與其跟隨最直觀且看似最合理的選擇,暫時擱置這項決定,好好的觀察與提問,不失為一個引導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方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