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,我時常幻想能展現如漫畫女主角般的魅力與氣魄,有正義感、有影響力,總是被一群朋友圍繞。
但現實中,我是一個很內向、沒自信的小孩,雖然有幾個要好的朋友,內心卻羨慕著班上最受歡迎的人,擁有「外向的性格」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一件事,或許與成長環境有關,大人們喜歡誇獎機靈的孩子,在當時還是孩子的我的心中,逐漸形成「外向=討喜=優點」的印象。
相對的,內向的性格是不好的,是我想盡可能掩飾的「缺點」,在自我介紹時,我會用「活潑」、「外向」之類的詞形容自己,面對令我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,也會硬著頭皮參加,設法塑造出「善於社交」的人設,但其實比起社交,我更喜歡一個人在家耍廢,參加聚會更是一場內耗,我常為自己在聚會上的表現打分數,對於說過的話或舉止耿耿於懷。
為了融入群體,我覺得我有義務配合他人的行動。另一方面,我又希望在他人眼中留下正面的印象,因此經常陷入反覆自我檢視的迴圈,每次聚會後,總會不斷想著「如果那時候說…就好了」、「如果那時不要做…就好了」。
這樣的自我束縛終於在大三的暑假迎來了轉折。
暫時戒斷對關注的渴望
那年暑假打算存錢參加畢業旅行,因此沒有回家鄉,而是借住在北部的親戚家,開始暑期工讀的生活,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待在沒有同儕的環境,一個人逛街、吃飯、看書成了當時的日常,獨處使我感到自在,無須擔心別人的評價,也不用配合他人行動。在那個暑假,我從一個為獨自用餐感到窘迫的大學生,成長為能夠一個人去蛋糕吃到飽、一個人去師大夜市逛街。
暫時遠離社群對我來說似乎是解藥,就像實行戒斷一般,戒除了對於關注的渴望,我不再追求得到他人的肯定,也開始覺得就算個性不活潑也沒關係。
在那之後,我不再以「外向者」包裝自己,想法也有所改變,在我原本的認知,內向是缺點,外向才討喜,其實不過是因為我想討好他人罷了,說穿了,當時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people pleaser,內向或外向無關好壞,與其免強自己塞入不合適的框架,不如好好的審視固有的優勢,更愛自己一點。
勇敢與內向並不衝突
2019年,我第一次意識到比起他人的關注或肯定,我想要的其實是離開舒適圈的勇氣。
當時因為工作的緣故去了澳洲,第一次在國外和外國人說話,感到緊張又害怕,擔心講錯,每次說話前都要用手機確認文法和單字,這趟行程卻讓我對於二語交流產生興趣,我想要去不同的國家旅行,想要認識不同文化的人。
之後我又去了英國、紐西蘭和蘇格蘭,比起亞洲國家,英語系國家的自助行程更有挑戰性,在與當地人的互動中,我發覺一股摻雜著掙扎與期待的情緒,一方面緊張於即將展開的對話,另一方面又期待著對話帶來的驚喜。
這成為一個轉捩點,一直以來,我所嚮往的並不是成為一個外向者,而是嚮往成為一個勇敢的人,願意嘗試自己原本不願接受的事物。
社交之於我,有很明顯的好惡程度之分,我享受和熟識的朋友互動,無法忍受和不熟的人互動時存在的尷尬感,因此我抗拒「與不熟的人互動」,如果說固定的社交環境是我的舒適圈,那麼,主動與不熟的人建立連結就是離開舒適圈,我嚮往的是離開舒適圈的勇氣。
現在的我感謝內向性格帶給我的禮物,也明白對於探索世界的渴望以及自我挑戰的勇氣,並不會因為身為內向者而消失,勇敢與內向能夠並存,以自己感到最舒適的姿態一步步的嘗試與改變,才是我選擇的寫下的故事。